我小时候听过我妈讲过的故事很少,其中有两个故事,是常听她说的,说的时候她是显出一种忧惧颜色的,我们听完后也是惴惴不安的,因此,这两个故事记得特别的牢。一个故事是用来告诫小孩子要呆在家里的。大概是这样说的,有一个小孩天黑了,还在家门口玩,结果给叼走了。又说这世上有一种叫“老虎姑婆”的东西,也就是老虎变成一个老妇人的模样,拿一些零食玩物之类的,甜言蜜语地哄骗小孩跟她去玩,这一玩就是被叼到山里吃掉了。这是一个故事。另一个故事是告诫我们不要小偷小摸,不要拿别人东西。这个故事也很简单,说是有个小孩偷偷地拿了别人的一点东西回家,当妈的很开心,夸小孩有本事。小孩子被表扬后,偷的东西越来越多,拿回家的东西越多,他妈越觉得儿子有本事。等小孩长大了,就变成一个大盗。后来被抓起来要杀头了,临死前喊他妈过来,说想再吃一口奶,他妈想到儿子要走了,也就解开衣服,这个当儿子的一口把他妈的奶头咬掉了,并说,都怪他妈自小没有教育他,小的时候偷点小东西还表扬他,才使他活了一辈子都是干些偷鸡摸狗的事。
这两个故事大略地这么一说,有读过书的人,可能知道这两个故事的来源了。我当年常以为是这故事就只在我家乡一带流传,以为是自古有之的。其实不然。前一个故事,是鲁迅先生《彷徨》中那一篇“祝福”里的故事,祥林嫂让儿子阿毛在门口剥豆,结果小孩子被狼叼去吃掉了。而后一个故事,今天才知道是平江不肖生《江湖异人传》里的“无锡老二”。鲁迅写的那个故事只被取了这么个门外危险的细节,而平江不肖生的那个故事基本情节倒是完整的。
我以前是认真看过《彷徨》的,若不重读一遍,记住的也就是祥林嫂没了儿子的事。平江不肖生的故事通俗易懂,劝人为善,不必费任何心思,只要听过一遍,都能记个大概了。鲁迅写绍兴一带的事,平江不肖生写无锡一带的事,这两处都离我们那闽粤交界的僻远小城千里之遥,以当时的交通和文化来看,不大可能会为那并无文化的乡下人所知晓的。就算是我妈小时候听人讲的,那也该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了。或许我们县在民国与建国初还真有过一些有文化的人。
忆往思今,想起我辈同学与师长,又有几人是知道平江不肖生,看过《江湖异人传》的?即便是鲁迅,在我们那里又有几人熟读?我希望是记忆跟我开了玩笑,当年学《语文》时,只记得背过鲁迅的一些话,(背得最容易也最喜欢的就是那句“世上本没有路,走的人多了,就成了路”,这种有深意、发人远思的大白话,不是平常人说得出来、写得明白的),却不曾记得有哪位语文老师真诚地表达过崇敬鲁迅的意思,现在想来,他们其实也不懂得什么是鲁迅的文章,而且教材设计,也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懂,只是为了让我们敬而远之。更别提那个用“少年不识愁滋味,为赋新辞强说愁”给我的作文下评语的老师了。我偶然读了点书,忽然明白当年他并不懂李煜(实是辛弃疾,我想当然地以为是李煜了)的词,只不过是耍耍文科毕业生的派头。可惜,当年我也是不读书的,被他给蒙着了,失了学文学的信心与兴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