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古代学者是十分重视与自己亲密的朋友讨论学问的。陶渊明《移居》诗中就有“奇文共欣赏,疑义相与析”的话,张籍在《祭退之》一诗中也说到他与韩愈在一起时“披穷古今书,事事相酌量”的情景,而晋代的孙盛与殷浩两人有一次为了共同研究一个问题,竟至于连吃饭也忘了,以致“食冷而复暖者数四”。
可是, 我们有些朋友,却对讨论不怎么感兴趣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起原因,或者是还没有认识到它的好处,或者是不习惯于在人数众多的场合发表自己的的意见,或者是讨论方法不对头。所谓讨论方法不对头,也有多种情况,而最常见的一种,就是大家事前不作准备,发言时,知识重复一些书本上讲过的话,因此感到讨论没有意思。加里宁把这种讨论称为“机械的讨论”。他说不要“开展机械的讨论”,事先“要在家里把问题准备好”,每个人要用于说出自己对问题的意见,不要害怕自己的话说的不好。说话的方式是学得会的,中药的是要有自己的间接。如果大家能这样做,那么。“我敢断定说,你们哪里就会发生热烈的辩论。这种辩论,纵然是关于普希金的著作,也会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门极好的功课。”